林口總院核子醫學科 何恭之,林昆儒
last updated on 2017/02/02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通常需合併壓力測試﹐主要因為一般無壓力下﹐阻塞的冠狀動脈血流量足夠供應心肌所需之血流量,所以無法區別正常或缺血的心肌﹐當心臟處於壓力下時,心肌需氧量會增加,正常冠狀動脈血流量會增加,而阻塞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只少許增加或甚至不增加,如此即可區分出正常或缺氧的心肌。心肌灌注掃描檢查方法會因使用放射製劑及壓力測試方法不同而有不同。壓力測試的方法有運動(如運動心電圖) 或藥物注射(如Persantin, Adenosine, Dobutamine)等。若病人罹患關節炎﹑中風﹑臥床...等無法運動時,則只能選擇藥物注射方式。藥物注射方法以冠狀動脈擴張劑 persantin (dipyridamole) 最常被使用,一般正常人的血管會因為冠狀動脈擴張劑的作用而擴張;相反的,有病的血管則比較不會,配合核子醫學血流灌注影像,我們可以偵測有病的冠狀動脈血管。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器材也與時俱進! 以往需要半個小時的心臟造影時間,隨著半導體掃瞄機的引進,檢查時間已經可以縮短到5分鐘內,並且配合心電圖訊號,還可以分析左心室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除了減少長時間躺在檢查床的不適,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心臟功能參數。但是壓力態以及休息態兩次檢查期間,還是得等待約4小時的時間。
這是北院區長庚核醫科 (林口院區)於 2010-12 引進的GE CZT scanner !
依據中央健康保險局九十年二月二十七日健保審字第九○○○六一二七號函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審查注意事項, page 34),壓力與重分佈心肌斷層灌注掃描 (26025B) 可用於下列狀況:
靜態式心肌灌注掃描(26024B) 具有下列1或2項情況而患者無法接受動態檢查時可以使用。
臨床運用
A. 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及預後評估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最常被應用於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冠狀動脈血管阻塞超過75%時,即可能會有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的發生。典型心肌缺血在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表現是壓力像呈現冷區病變,而休息像則正常。而心肌壞死(Myocardial infarction)之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表現是壓力像及休息像皆呈現冷區病變。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對於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敏感度平均為90%以上,是相當精確的檢查。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也用於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癒後的好壞。臨床上有心絞痛(angina)表現的病人,若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呈現正常,則這類病人一年內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或死亡的機率只有1%,亦即癒後較好。而若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呈現多發性異常﹑肺部攝取...等現象,則有2/3的病人會在5年內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亦即這類病人癒後較差。亦即心肌灌注掃描檢查是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癒後好壞的良好指標。
下圖是典型的心臟檢查結果: 影像判讀分上,中,下三組切面資料,每一組資料又分壓力像及休息像。根據壓力像和休息像兩組心臟影像及電腦分析的數據,判讀結果。
此病人在壓力像可見心尖處有鉈-201減少的現象,而此減少的現象在休息像有恢復,由此圖像可判讀病人在心尖處有心肌缺血(myocardia ischemia)。
此病人在壓力像可見心尖處有鉈-201減少的現象,而此減少的現象在休息像沒有恢復,由此圖像可判讀病人在心尖處有心肌壞死(myocardia infarction)。
B. 心肌仍存活的評估
因心肌缺氧而導致心室收縮功能失調的區域,若心肌仍存活,則病人經由"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PTCA)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治療後,其收縮的功能可回復到正常的程度。所以如何偵測是否有存活的心肌,對缺氧性心臟病的病人相當重要。由於只有存活的心肌才會攝取鉈-201,所以可以經由心肌攝取鉈-201的程度來偵測心肌是否存活,做為病人是否接受手術的一項指標。另外可使用24小時延遲像﹑再注射等技術以提高偵測之準確率。
C. 手術後的評估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也用於評估病人做"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血流及心肌恢復的情形,其敏感度大約為85%。據統計,罹患缺氧性心臟病的病人,在經由"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治療 6個月後,約有15-30%的病人會發生再阻塞(restenosis)的情形,這種再阻塞即可經由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而被診斷。
D. 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與預後評估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時,不需做壓力測試,直接做休息像的檢查即可。急性心肌梗塞於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表現呈現冷區病變,其診斷率平均約為82%。
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也用於評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經血栓溶解劑 (如TPA) 治療後,血流和心肌恢復的情形。用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來評估血栓溶解劑的效用,首先要在治療前做一次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以評估受損區域的範圍,同時可評估病人的危險性;治療後再做一次檢查,比較治療前後的檢查結果,就可以評估其成效。若是治療成功,則治療後的檢查圖即呈現正常。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若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呈現多發性異常或肺部攝取增加,日後發生更嚴重心肌梗塞或死亡的機率高達86%,而若心肌灌注掃描檢查沒有這種現象,則只有6%會發生上述情形。所以心肌灌注掃描檢查也是評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癒後好壞的良好指標。
臨床上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被應用於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癒後評估,手術前及手術後的評估等。這項檢查具備非侵襲性、安全、準確的優點﹐臨床上若病人臨床症狀及心電圖檢查懷疑冠狀動脈疾病或以前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急性心肌梗塞病史的病人﹐建議安排心肌灌注掃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