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總院核子醫學科 林昆儒
last updated on 2015/12/06
核醫的腦部血流/代謝檢查結合新穎的放射追蹤劑以及腦部三度空間掃描,可解析病患腦部血流或是 (葡萄糖) 代謝圖譜。一般而言,血流受損後腦部代謝也會受影響,腦部血流以及代謝功能信息是互相緊密結合的 (Lear et al. 1981),兩者的相關性也非常高 (McCulloch et al. 1982; Frietsch et al. 2000),所以臨床上兩種檢查都可以用來協助腦血管病變,癲癇病灶,以及失智症等之診斷。目前核醫腦部掃描,最常用的追蹤劑涵蓋了血流以及葡萄糖代謝兩種,追蹤劑有以下幾種介紹:
腦部掃描需注射追蹤劑,注射前病人應預先裝置靜脈導管以利投送追蹤劑,並保持在一個安靜的微暗的環境中,以減少病人因情緒及外界刺激影響局部腦組織的血流灌注或是代謝反應。一般腦部造影通常在靜脈注射藥物後30-60分鐘進行。正常的斷層影像,除可見到兩側大腦皮質放射活性呈均勻對稱分佈之外,也可見到大腦深部的基底核及視丘及小腦組織也有很好的放射活性攝取現象。此外,我們可以使用核醫電腦定量局部腦組織內的放射活性強度,比較兩側大腦半球間相對應區域內放射活性的差異,或比較大腦局部區域與小腦的放射活性強度,以作為診斷各種疾病診斷的依據。
正常腦部的葡萄糖正子掃描圖像。A. 左圖的最上面一排為小腦的位置,往下可見顳葉,再來可見基底核,丘腦..最下一排為頂葉。B 右上圖為從八個角度(左右外側,上下,左右內側,前後) 看腦部的投影圖像。紅色表示代謝高,綠色表示代謝低。C. 右下圖為八個角度投影圖像與正常人的影像比較後的統計資訊,綠色表示與正常人相似,紅色表示比正常人的代謝高,藍色表示比正常人的代謝低。
1. 腦血管病變
腦血流造影於腦中風(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應用的優點是可早期偵測,尤其是12小時內,當X光電腦斷層檢查還沒有異常出現時,腦血流造影就能偵測出這些病灶。腦中風病人於48小時內接受X光電腦斷層及核醫腦血流造影,結果兩者的診斷率分別為50%及95%。這其中的差別是腦血流造所觀察的是生理上的變化,一旦血流灌注缺損的事實發生就能被偵測出來,而X光電腦斷層是觀察解剖結構上的變化,要在血流灌注發生病變一段時間,腦組織發生水腫或壞死變化之後,才能被X光電腦斷層偵測出來。此外腦血流造影所見血流灌注缺損區常比X光電腦斷層所見病灶範圍要來得大,這是由於有一部份缺血但仍存活的腦組織圍繞在已經梗塞的病變區周圍,能清楚的顯示在腦血流造影中。
紅色箭頭即為腦部缺血處。
其次,腦血流造影也可應用於預測腦中風的癒後。1990年 Mountz 等人比較腦中風亞急性期(平均為病發後2.4個月)X光電腦斷層及腦血流造影病灶大小,並追蹤一年後臨床情況,結果發現腦血流造影病灶大於X光電腦斷層病灶1.5倍以上者,臨床預後良好。表示有存活但暫時因缺血性失去功能的腦組織,在隨後血流改善之後,會恢復其功能,而這些區域並未發生X光電腦斷層可見到的結構變化。
另外,Costa及Ell從腦中風10天後的腦血流造影研究中發現,有些病灶在放射藥物注射後15分鐘先呈現高放射活性聚積現象,而5小時後,病灶處的放射活性有些會維持,有些會下降。Costa等人推論,腦中風病發10天後,缺血處可能產生側枝循環,使得病灶處血容量(blood volume)增加,於是放射藥物注射後15分鐘時病灶處有血流灌注增高現象。但若沒有活的腦細胞存在,則偵測血流的放射藥物應在數小時內隨血漿中放射活性降低而減少。相反的,若該病灶在5小時後仍有大量血流放射藥物 (Tc-99m HMPAO) 聚積在該處,則表示該病灶處除了已產生側枝循環以外,仍有存活腦細胞存在。
此外,在腦中風後腦血流造影也可以見到「奢侈灌注」(luxury perfusion)、「充填現象」(filling out phenomenon)及遠方血流灌注變化等現象(如對側小腦神經官能聯繫斷絕,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在腦左後方可見一放射製劑聚集區,其周圍仍有放射製劑缺損區。此為腦中風可以見到的「奢侈灌注」(luxury perfusion)
由於50%病例在發生腦中風前,有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史,因此能早期確切診斷暫時性腦缺血及缺血性可逆行神經缺損 (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 極為重要。DeRoo 及 Podreka 等人分別報告腦血流造影在診斷暫時性腦缺血及缺血性可逆行神經缺損方面的診斷率分別為50%及90%,暫時性腦缺血及缺血性可逆行神經缺損在腦血流造影中呈現局部或單側大腦皮質彌漫性放射活性降低現象,而CT 在這方面的診斷率則分別只有16.7%及40%。HMPAO 腦部 SPECT 中呈現局部或單側大腦皮質彌漫性放射活性降低現象,而X光電腦斷層在這方面的診斷率則分別只有16.7%及40%。
2. 癲癇
1980年Kuhl等人最先以氟18去氧葡萄糖核醫藥物做造影劑,進行腦部正子造影,證實癲癇病灶在發病期 (ictal) 呈血流灌注或代謝增高,而發病間期(interictal) 呈血流灌注或代謝減低現象。隨後,Lang等人針對癲癇發作後進行連續數次的腦血流造影,証實病灶處血流灌注增高現象可以持續到發作後3至7天之久,隨後在2至6週之間漸漸轉變成低血流灌注現象。
由於癲癇發作會影響到鄰近腦組織的功能,甚至經由神經傳導影響到更遠部位的腦組織功能,因此發病期的病灶血流灌注增高現象會擴散得比實際病灶範圍大,所以測量病灶範圍應以發病間期呈現的血流減低範圍較為準確。但由於在發病期間有部份病灶沒有明顯的呈現放射冷區,因此病灶位置的確定則以發病期的圖像較易確認。
臨床上使用藥物控制無效的癲癇病患,會考慮開刀切除(顳葉切除)病灶部位,而在手術前必須決定那一側是支配語言記憶的大腦半球,必須進行Wadatest。Biersack等人報告在進行Wadatest的5分鐘期間,同時靜脈注射Tc-99m HMPAO,發現支配語言記憶側腦血流灌注量降低比另一側明顯,這是由於支配語言記憶的大腦半球在痳痺後,有比較大量的神經活動遭抑制,造成明顯的血流量降低現象,而非支配側大腦半球則只有較小的變化。因此,使用Tc-99m HMPAO在Wadatest中,可以輔助區分那一側是支配語言記憶的大腦半球。
由於癲癇引發的大腦功能及血流變化,並不常伴發有結構上的異常,Devous 等人統計數篇報告結果,證實核醫攝影在診斷癲癇病灶的敏感度為76%,而核磁共振及X光電腦斷層造影的敏感度分別只有45%及26%。又因為癲癇是腦部功能異常,因此即使核磁共振及X光電腦斷層造影有偵測到有腦部結構異常,也不一定就是引發癲癇的病灶。
癲癇引發的大腦功能及血流變化,圖中可見,右側顳葉,右側額葉,皆有放射活性下降的現象。疑為癲癇病灶。
3. 失智症
在年紀大於65歲的人口中,約有10%會發生失智症,而這種病患的死後腦部病理解剖中,顯示阿茲海默氏症 (Alzheimer'sdisease,簡稱AD) 及多發性梗塞是造成失智症的兩大主因,但臨床上要區分這兩種病因並不容易。
核醫應用 正子掃描 (PET SCAN) 配合15O及18F fluorodeoxyglucose(FDG) 最早證實 AD 病患在兩側大腦半球後側頂-顳-枕葉部份(parietal/temperal/occipitalregion) 呈現對稱性血流量,耗氧量及葡萄醣代謝量均降低現象。但由於血流量與代謝率呈一致降低,保持正常局部氧攝取率,因此阿茲海默氏症不認為是一種缺血導致的病因。
阿茲海默氏症(病患在兩側大腦半球後側頂-顳-枕葉部份(parietal/temperal/occipitalregion)呈現對稱性血流量,耗氧量及葡萄醣代謝量均降低現象。
riedland等人更對照阿茲海默氏症病患的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正子掃描 (PET SCAN) 的攝影結果與組織病理變化,證實在氟18去氧葡萄糖降低處有細胞減少現象。Podreka 等人應用 Tc-99m HMPAO證實阿茲海默氏症病患在左右大腦頂-顳-枕部位有對稱性血流灌注降低現象。相反的,在多發性梗塞病例,則呈現多處無特定位置的血流減低病灶。阿茲海默氏症病患症狀輕重不同,呈現典型對稱性頂-顳-枕部位灌注減低現象之病例,往往都是症狀較嚴重,不易配合醫療人員進行心智測驗的病患,腦血流造影或是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對於這些病例在臨床上的診斷就更顯得重要了。
4. 其它
頭部外傷時CT與MRI能清楚的診斷顱骨骨折、顱內出血、腦水腫、及外物滯留在腦內的情形等,是臨床上不可或缺的檢查工具。Tc-99m HMPAO腦部SPECT攝影,則是用以評估腦皮質、基底核、下視丘等處因為頭部外傷後遺症所引起的腦組織血流灌注上的變化。譬如腦部槍傷,CT與MRI能清楚的顯示子彈穿射入腦部的行徑,Tc-99m HMPAO腦部SPECT則可以偵測與子彈射穿受傷部位相關的功能上的變化。
精神疾患方面的應用,如憂鬱症及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患者的Tc-99m HMPAO腦部SPECT造影皆呈現額葉血流灌注減少的現象。
"核醫的腦部血流/代謝檢查" 提供的是腦組織功能上的變化資料,對於傳統CT所提供的解剖上變化資料,能提供相輔相成的效果。尤其在CVA、TIA、癲癇及癡呆症的病因診斷上極具價值。致於其他如頭部外傷及精神疾患方面的應用,也都有正面報告。在此我們企盼各科臨床醫師逐漸了解這項檢查的原理,優點及其限制之後,能廣泛應用 "核醫的腦部血流/代謝檢查" 在臨床上來探討腦部功能受損之病例。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