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2013/8/18 下午 01:25:06
本科今年共有四位醫師(林昆儒,閻紫宸,陳世欣,何宗穎),以及一位長庚大學學生,一同參加201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Canada, Vancouver)舉行的美國核醫年會。大會從6/8-6/12共五天。
第一天一早我們就先去張貼了海報。
(1) 這次會議的第一個任務是了解神經退化疾病的相關新進展。我們第一天就參加了molecular imaging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trends 的 workshop, 該課程由Micheal D. Devous主持,這次討論很特別的請到失智症病患Joan Uronis以及她的先生做開場,由病患闡述一個好的檢查,可以讓目前這個仍無法治療的腦神經退化病病患,以及其家屬,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準備,以及面對。討論中也反問在場的醫療專家,為什麼不就這個重要的疾病照護願,在更早的時間,提供更先進的醫療影像? 同時也回饋在診斷過程中,病患及其家屬所需要的幫助以及目前資源有多匱乏。病患與科學專家們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
會議接著由William J. Jagust 報告”overview of biomarkers in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ementia”,特別針對目前新的 Amyvid 藥物在失智症診斷上的適切運用經驗提出報告。而我們的老朋友Daniel Skovronsky 除了報告了目前在各地接續上市的 Amyvid 藥物目前的臨床運用成果,也預告了另一個針對失智症成因Tau蛋白的新藥物進度。失智症的成因除了腦中類澱粉蛋白的累積外,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特徵就是Tau 蛋白的發現。目前偵測Tau 蛋白的藥物有 F-18 THK523, FDDNP以及 T807 正在研發中,而只有 F-18 T807 可以有高特異性的結合在Tau 蛋白。Ref: Evaluation of 18F-T807 a novel tau imaging radiotracer. (Alzheimers Dement. 2013 Feb 11) 先前實驗結果顯示,F-18 T807 可以特異性的結合在 Tau protein而不會與A beta蛋白交互作用。(Alzheimers Dement. 2013 Feb 11) 。目前臨床診斷失智症病患中,約有20-30%的病患腦中無明顯的 amyloid 沉積,他們的臨床表現跟有amyloid 沉積的病患疾病進程也不相同。此外,一但有 Amyloid 沉積,病患的疾病進程不容易用 Amyvoid PET scan 來進行追蹤,而這些正是 Tau PET scan 的可能發展方向。Dan 說明了Amyloid PET 在臨床試驗成熟的重要性,也補述了 Tau PET 可能補足 Amyloid PET 在追蹤治療效果上的不足: Tau PET 除了在失智症上的運用,也可能在腦傷病患的腦部退化問題上扮演重要腳色,這些剛好都是我們目前與各大醫院合作研究的重點。
(2) 而本次會議的第二個重要任務,是了解PET/MRI的最新進展,以及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目前亞洲,日本,新加坡,以及大陸都相繼引進PET/MRI設備,從他們在大會報告的經驗發現,設備運作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不容易,將是計畫能否成功的重要因子。由此,我們在會場也花了不少時間與國外一些已經有經驗的機構相關人員接觸,商討長庚引進這個設備後,所需要的人員訓練計畫,以及臨床運用的建置進度,其中在閻主任的引薦下,在會場與指導教授直接面談,為三位優秀的年輕醫師及放射師爭取到去英國進修的機會。初期也規劃了神經退化疾病以及腫瘤研究與PET/MRI結合的研究議題作為博士論文方向,希望藉由這些努力能為長庚以及這個世界先進的設備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3) 最後,我們也吸收了這次會議所有傳達的重要訊息,就是將核醫帶向分子治療的新領域!! 目前,長庚也積極接觸了幾個可能的治療藥物: 包括 I-131 MIBG, Ra-223…等,配合藥廠的臨床試驗,以及新的PET/MRI影像,並在今年引進更多medical physic 的人才,建立個人劑量計算的技術,希望能在不久的未來提供病患更優質的醫療服務。